close
不知道是誰最早說「人生像場球賽」。那個人應該當個哲學家。除了比較人生,放遠點看球賽也是社會的縮影。好比當年 Jackie Robinson 成為第一個大聯盟黑人球員,正是美國基本人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開始啟步的時候。而 Robinson 所受的不平等待遇和身家性命受威脅的過程正好是基本人權運動步步為艱的投射。
robinson42
Jackie Robinson 加入大聯盟的時候道奇隊還在 Brooklyn

這幾天隨著 George Mitchell 的禁藥調查,越來越多大聯盟明星的名字冒了出來。有些網友如 ID4 的禁藥聯盟V.S假球聯盟一文,把重點放在球員的道德操守上。打從禁藥傳聞在 2003 初初流傳時,因為重心僅放在一兩位選手上,美國的球迷也多以同樣的角度為這件事下結論。

最初,我也是這麼看待這件事。球員要有運動精神。用禁藥是球員背叛球迷的信任,輕視棒球紀錄的重要,完全是自私的行為。

直到 2004 年,我對台灣「假球聯盟」有了更深的了解後,連帶的讓我對美國「禁藥聯盟」有了不同的看法。不論是台灣棒球選手配合黑道放水,或是美國大聯盟選手使用禁藥,背後都有它的背景,往往不是怪罪球員本身的道德判斷就可以了結的事。

當 Mitchell 報告一口氣提出了 88 名星光閃閃大聯盟球員禁藥名單的時候,台灣球迷很難不想起 1997 年,包括廖敏雄在內的時報鷹球員差兩位就全部抓齊,承審法官李英豪在判決中也認定味全龍隊黃清文、張泰山、陳金茂、黃文博、陳大順、葉君璋、賈西(現已改名凱撒)、洪佩臻,興農牛隊賴有亮、白昆弘、廖俊銘、黃杉楹、陳彥成、克魯茲、王傳家、張文宗、陳威成、張協進、張建勳、黃忠義、張耀騰,以及兄弟象隊陳義信、陳逸松、洪一中、李文傳、林易增、吳復連等二十七人也共同打放水球那種感覺。

George Mitchell 禁藥調查名單上有 Barry Bonds(單季全壘打紀錄)、Jason Giambi(美聯MVP)、Jose Canseco(兩個WS冠軍戒、美聯MVP)、Mark McGwire(前單季全壘打紀錄)、Gary Sheffield(9次明星賽)、Roger Clemens(生涯356勝)、Kevin Brown(生涯211勝)、Miguel Tejada(連續1,152場出賽)、Eric Gagne(跨季連續84場教援成功)、Rafael Palmeiro(500轟、3000安)、Troy Glaus(WS冠軍戒),對有注意美國職棒的人,這種名單無疑是震撼彈。

George Mitchell 提出報告時神色凝重

兩份名單的份量應該很明白的說明實際情況超出個人行為。而不論是假球聯盟還是禁藥聯盟,若把責任都推在球員身上,把每個球員個案處理,其實只代表球員不論在哪打球,都要認命扮演代罪羔羊的角角吧?

以禁藥事件來說,最需要檢討的應該是球員工會和大聯盟本身。兩個單位裡,工會自私的拒絕更嚴格的禁藥測試,聯盟為了贏回 1994 年罷賽後離去的球迷而對禁藥選擇睜一支眼閉一支眼。就連生長激素荷爾蒙居然要到 2005 才被大聯盟列為禁藥,僅此一點就顯示當時大聯盟上下對禁藥問題的態度可說是毫不在乎。對一直在小聯盟沉浮的球員,升上大聯盟比什麼都重要。於是最初禁藥就在小聯盟的年輕球員裡生根。

SI 的 The Truth About Barry Bonds and Steroids 透過 Bonds 的前情婦和好朋友的證言以近乎傳記或是小說的手法寫出。裡面講到了一個重點,Barry Bonds 和一些在禁藥問題開始前就已經出名的選手,是看到 1998 年 Mark McGwire 風光打破單季全壘打紀錄後才開始使用禁藥的。因為用禁藥的人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贏得了聯盟和球迷的推崇和認可。

剛破紀錄風光一時的 McGwire

對運動員來說,尤其是像 Barry Bonds 這種想要證明自己是最好的球員來說,聯盟讓這些明明能力不及自己的人靠禁藥超越他們,豈不是聯盟在鼓勵用禁藥?更何況他們使用的藥根本不在聯盟的「禁藥名單」上。等到這些本來就是明星球員,成績不但沒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而且頻頻打破紀錄,再次引爆棒球風潮後,原本其它在小聯盟不願使用禁藥的潛力球員又怎甘心在小聯盟一年一年的打滾?最後球員、聯盟、球員工會已經成為一個犯罪結構。等到東窗事發才要把事情都推到球員的操守上好撇清自己,也只能期望球迷都是些目光短淺、不明事理的傢伙了。

曾瘦得像竹竿的 Barry Bonds

兩個聯盟的駝鳥心態難分高下,但是兩國的司法單位處理起來差別就大了。美國由國會成立專案調查單位,也把許多球星請到公證會上作證。坦承的人沒受到苛責,連現任球員坦承曾經用藥在調查和審判結果出爐前也能繼續打球。如 Jason Giambi 坦承曾經用藥後,仍然繼續當王建民的隊友,人氣居然也越來越高。不但球員、裁判甚至球迷都常常說 Jason Giambi 真是個好人。

曾經以壞男孩形象出名的 Jason Giambi

反觀 1998 年打破單季全壘打紀錄,每盒早餐穀片上都有他的照片,穩進名人堂的 Mark McGwire ,在公證會上迴避回答實情,且含淚說出:

I'm not here to talk about the past. I'm here to be positive about this subject.
我出席公證會並不是為了談論過去,而是以正面的心態來討論禁藥問題。

面對國會專案調查小組作證時眼泛淚光的 McGwire

要求法庭不要追究過去的他一夕之間成為美國球迷唾棄的對象。當時我對美國球迷的激烈反應感到非常驚訝,也讓我思考美國和台灣民情的不同。McGwire 的話在台灣說不但不會被批,還可以號招大批跟隨者(笑)。

美國的處理方法,僅管球迷對過去年代的禁藥事件失望,但嚴謹的處理下也相信同樣的事情不可能再次發生。相較假球聯盟,才有風聲不等判決就讓所有球員禁賽,聯盟當事的幾位大老坐視時報鷹隊被抓光解散,等到要抓到自己的球員時才驚覺出手阻擋。最後成了做同樣的事,有的人被抓,有的人不但沒事,還可以繼續打球、最後風光當總教練的不公情況。注定了日後同樣事情一再重演的下場。

這才是假球聯盟和禁藥聯盟最大的不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