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4月 26日 ,星期六,中華職棒上演了傳統強隊對決戲碼,由客隊兄弟象出戰主場球隊統一獅,雙方球迷共 4111 名湧入統一獅澄清湖主場觀賽。在球迷數字越來越低迷的 2008 年球季, 4111 名球迷就算在星期六都算是表現突出的比賽。但仔細一看,怎麼統一獅的主場不在台南,而跑去澄清湖呢?


統一獅主場???


在討論我對屬地主義未來性的看法前,還是先回顧一下屬地主義在台灣職棒的發展史。

最早擁有屬地主義遠見的人就是台灣職棒推手,台灣職棒之父和前兄弟象隊領隊洪騰勝先生。早在 1989 年職棒開打前,洪騰勝曾希望與政府合作在關渡興建兄弟象的主場球隊。至於後來無法圓夢的原因和當時政府當然脫不了關係。只是兄弟企業打響了「全國主場」名聲、洪瑞河接手球團後就再也不曾重拾主場夢。

隨著職棒開打,統一獅一直自詡為南部球隊。與美和關係深厚的時報鷹則一度自視為屏東球隊。但是皆沒有實際落實屬地主義的行動。自從 1997 年開始,第一次簽賭事件嚴重影響到職棒票房,不斷有球迷提出應該以落實屬地主義來救台灣的職棒。

首先響應屬地主義是新成立的台灣大聯盟。其中隊名以「台北太陽隊、台中金剛隊、嘉南勇士隊、高屏雷公隊」命名,雖然僅是掛名,對球場並沒有實際上認養,但的確為當時封閉的台灣職棒圈走出改革的第一步。在兩聯盟的惡鬥下,TML 「四支球團、單一企業」受到中華職棒無理抨擊。加上本身沒有完全落實屬地主義,最後無法取得大部份球迷支持。


地點極好,地權難搞的台中球場


1996 年興農牛正式上路後,球團就一直很積極的想取得台中市球場的認養權。但是聽說球場產權歸屬有爭議,也就一直無法獲得批淮,只能名義上掛名台中興農牛。反倒是和信鯨創下取得球場管理權的先例,1997 年 11月率先簽下嘉義市球場管理權。為了落實屬地主義,並和嘉義大學建教合作。


統一獅經營的台南主場還可以多用點心


元老球隊統一獅於 1999 年 2月 取得台南球場認養權,台南球場的 7-11 一度成為全國生意最旺的 7-11 店面。兄弟象輸人不輸陣,在 1999 年 4月 首先放話考慮認養台北市立棒球場。事後雖然兄弟隊並沒有真正認養球場,但的確曾砸錢維護台北市立棒球場。不幸的是,台北市立棒球場在「原地重建棒球為主的室內體育場」的名義下拆除後,馬英九市府並沒有履行承諾,大有問題的把該地出賣給集團,建造「小巨蛋」,打碎了兄弟象的主場夢。

邱光宗在台灣棒球資訊網上寫了落實主場制度之前一文。其中記錄了和信、統一兩支球隊剛開始落實主場制度之後面臨的一些困難。邱先生採用「觀眾/人口」這個數據來比較日本和台灣的球迷密度。算法是每個球場整年的觀眾總和,除以該地區總人口,以看出一個地區民眾進場的「意願」。

當時日本最差的是以大阪為基地的近鐵,「觀眾/人口」是 16%。而台灣當年最佳的台北縣市天母新莊兩個球場合在一起也不過 6%。當時邱先生的結論是:


所以,如果想要落實主客場制,不管是巨蛋也好、新球場也好、轉播權獨立也好,「到底有多少人願意進場看棒球」,都應該是最基本也最需要被注意的問題。


有趣的是邱先生的球迷數據來自於 2003 年,而 2003 剛好是中職中興的倒數第二年。該年的單場平均球迷人數是 3,195人。去年(2007)年的單場平均球迷人數僅剩 2,042人。今年(2008)到目前為止是讓人心痛的 1,898人。在台灣職棒第二波熱潮的高峰,台北地區也只有 6% 的人願意進場看球。那麼今年台灣的「觀眾/人口」有多難看就難以想像了。

說起來 La New 熊算是最後投入認養球場這一塊餅。當時和信已經放棄了以嘉義市為主場的五年實驗。統一獅也開始「前進台北」。興農牛甚至考慮放棄台中主場的認養。也難怪劉保佑董事長跳下來認養澄清湖球場和 La New 熊隊,並將賽程所有主場場次安排在澄清湖球場,一時間成了老球團揶揄的對象,並且獲得不少媒體的關注。甚至塑造出 La New 熊是第一個採用屬地主義與創立二軍的錯覺。

四年下來熊隊主場平均人數逐年為:

年次 平均人次 成長率   聯盟成長率
2004 2102人  ▲7.03%   ▲9.70%
2005 2539人  ▲20.79%   ▼4.11%
2006 2577人  ▲13.67%  ▼32.67%
2007 2731人  ▲9.77%  ▼9.81%

註:第一金剛 2003 年主場平均人次為 1964人


雖然表面上主場效益的確讓球團主場人數一直增加,但在整體環境的衰退下增加的趨勢緩慢,似乎比不上認養主場所需要額外支出。因此連 La New 熊隊從去年也開始因應贊助廠商要求外移主場。

相對的今年 4月 26日 星期六象獅戰,獅隊外移主場至澄清湖湧入4111名球迷。同樣是象獅戰,4月 25日 星期五 在台南主場人數就少了 820人,僅有 3291名球迷。另外興農牛對 La New 熊的比賽將一場主場移至台中,星期天於台中的比賽有 3582名球迷。星期五在澄清湖主場則僅有 1920人。這是平日 v.s. 週末的不同,還是外移主場真的有好處?


高雄其它隊的球迷總合比熊迷多


我覺得一切要回到「現在到底有多少人願意進場看棒球」這個問題。

以下論今年澄清湖在星期六可以吸引多少球迷:

以4月 26日 澄清湖象獅戰的 4111名球迷來看,高雄區約有 2055名象迷和 2055名獅迷會在假日進場。 4月 5日 澄清湖象熊戰有 7447名球迷,我現場估計比例約為 3/5 比 2/5。熊迷約為 4468名,而象隊則有 2978名。假設 4月 5日因為特別假日。將象迷部份與象獅戰校正,則 4月 5日比一般星期六多出 30% 球迷。則一般星期六澄清湖可吸引 3,127 名熊迷,也就是說高雄球它五隊的球迷加起來比努力經營屬地主義的 La New 熊迷還多。

高雄區於星期六願意進場的象迷、熊迷與獅迷的總合是 7,237人。先假設熊象獅三隊的球迷就是全高雄區的球迷好了。如果台灣職棒從一開始就落實屬地主義,借國外的例子,高雄地區 80%的球迷會是熊迷。如此一來平均星期六主場僅熊迷就可有 5,789人。在校正平日和週末的數據後,一個球隊可分到 20 場假日主場, 30 場非假日主場為,一年高雄地區的「觀眾/人口」數將為 6.5%。比較去年實際 La New 熊主場的「觀眾/人口」僅有 5.0%。

上面的數字還沒有算入高雄區的牛迷,也就是說如果屬地主義能在台灣落實,每年高雄的「觀眾/人口」達到 8% 是有可能的。尤其在 2003~2005 的職棒復甦期間,落實屬地主義可以讓每場球賽集中更多的球迷。邱先生從數據中認定台灣沒有足夠的球迷願意進場,所以還沒有實行屬地主義的能力。從同樣的數據中,我卻認為台灣因為沒有實行屬地主義,所以吸引不到足夠的球迷進場。

畢竟球迷一但認定了自己支持的球隊,要求他們常常去看沒有自己球隊的對戰是不切實際的。雖然我偶而會去看新竹區別種組合的對戰,但是感覺和熊隊來新竹,甚至北部地區比賽時,那種「盡可能到場」的衝動仍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連我都如此,又怎麼要求一般的 casual fans 去看多種不同的對戰組合?

一個地區可以成為球迷的人數有限,當每個球隊都要搶每一塊市場的時候,最後的結果是六個球隊零星化各地的球迷市場。最後誰都賺不到錢。這點和 John Nash 的賽局理論(Game Theory)中零和博弈吻合。

假設每隊一年50場主場比賽,台灣各地區最多可吸引人口的 15%進場看球。當象迷佔了 5%的總人口數,其它五隊分別佔 2%的時候,不管對戰怎麼組合一年最多也只能在有兄弟象的對戰能吸引 7%,大多數對戰僅有 4%或更少。以上假設數據還是高估後的結果。每個球隊短期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最後就是大家都輸。對照上面落實屬地主義的推測,可以看出現有模式的迷思。

反之,每一支球團只訴求一個地區的 15% 人口成為會進場的球迷,最後可以將該地區每一場主場比賽進場的球迷數量最大化。因此就從零和變成了非零和博弈。球隊應該追球的是雙贏的情況,一個球隊的球迷增加,不應該造成另一個球隊的球迷減少。


嘉義真的就有那麼差嗎?還是小市場有小市場經營的方法?


觀察中信鯨隊,離開嘉義後,在北部的票房不但沒有比較優秀,嘉義人對鯨隊仍有點念念不忘。可見用心經營過主場後的效益。舉列來說,去年鯨隊主場票房前十二名中有十場是週末的比賽,僅有一場星期二在新莊對兄弟,另一場星期五在斗六對 La New 擠進排行,平均 1956人。但是主場票房第十三名和第十四名,分別在星期二和星期三,平均 1476人進場,剛好都在嘉義市。足見中信球團過去經營嘉義市的留下來的成果。讓人遺憾的是這兩場剛好也是中信該年唯二在嘉義市的主場比賽。

今年中信主場進場人數第一高的是 4/12 星期六於天母對上 La New。適逢 La New 熊在林智勝禁賽事件後於北部地區的第一場比賽,所以熊迷進場踴躍。而第二高的是?嘉義市,1681人。這麼捧場的地區,中信今年安排了幾場主場比賽呢?……一樣是兩場……至於這樣的數據為何中信在排賽程時視而不見?身為一名球迷實在很難了解。

當然短期內很難指望已經選好球隊支持的球迷能立刻響應屬地主義。但職棒一開始時球團可以靠著過去業餘時期的人氣來支持全國主場的做法。不過就算沒有簽賭事件,這種做法也只能從短期中獲利。尤其球團越多,在零和博弈的情況下就越難靠現有模式得到長期的利益。

經過仔細的檢驗,個人覺得越早落實屬地主義,將球迷市場非零和化,台灣職棒就越有救。短時間裡似乎得不到最大的效應,但那也是之前短視所造成的。希望已經在經營主場上做過努力的球團,目光放遠,也要了解目前雖然票房不如預期,但球團已經從經營主場上得到好處。也要結合其它嘗試經營主場的球團一起要求所有球團都確實落實屬地主義。否則職棒的票房恐怕奪回奧運金牌也難以挽救。




後記:最近連續試寫了幾篇有關職棒經營方面的文章,但是一咬下去連自己都覺得很硬,三四篇都淪落為萬年草稿的份。好不容易有篇真的寫完了,也不指望有什麼人看完。就是有種使命感一定要寫出來……只盼台灣的職棒以後只讓我有寫球員小故事的使命感就好。




延伸連結:
竹板凳 - 檢視熊隊主場外移的票房現象
竹板凳 - 0420 La New 主場外移台中之感想
竹板凳 - Only Baseball 我看到了認真的主場經營
竹板凳 - 台灣職棒向上提升,該是球迷相挺的時候了
編織年少棒球夢 - 參觀台中興農牛隊史館-Part 1
編織年少棒球夢 - 參觀台中興農牛隊史館-Part 2
OttoCat棒球新聞雜記 - 兄弟象隊也曾想要自建主場
台灣棒球資訊網 - 落實主場制度之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sio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