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是因為最近網上有出現球團和球員為了保護自己可以考慮不參加奧運的看法。我並不完全認同這樣的說法,畢竟球員若有參加奧運的意願也是好事。但是在挑選國家隊選成員時應該更替球員設想。

我相信國內是很多職棒球員覺得參加奧運是榮耀。尤其 2008 是棒球最後一次當正式項目,再拼也要參加一次奧運。但是我想討論的不只是奧運的問題,而是台灣相管單位(棒協不是官方單位不要再搞錯了),還有體委會,甚至媒體與社會大眾對國際賽抱了錯誤的態度。

國際賽已經不能為台灣職棒帶來大量新血。原因很簡單,現在棒壇環境和 2001 世界盃已經大不相同。

2001 年唯一旅美回國參賽的球員是陳金鋒。其它旅日回國的是老將陳大豐,和剛去日本不久的許銘傑。陣容中陽建福、蔡仲南、張誌家、高志綱、陳致遠五人都是業餘,而且一打完世界盃全數加入職棒。其它的如宋肇基、鄭昌明、陽森當時都是職棒新人。比賽一完跟著英雄進入球場是天經地義的事。

2001 年之後國家隊吃到旅外和職棒選手的甜頭,開始像吃毒品一樣的猛用。加上一些有水準的球員高中就先出國,水準還不錯的業餘選手卻得不到國家隊的資源和訓練,每次都被丟在一旁。比賽完了沒有國家英雄當新血加入中職,當然也就沒有新的球迷加入中職。

這次八搶三在旅外多半不克返國的情況下,洪中啟用了一些業餘選手。但是之後加入中職的又有幾位?李瑋華、鍾承佑和職棒新人王勝偉沒有什麼表現,無法帶來效益不足為奇。李振昌、鄭凱文、羅嘉仁、林克謙大概等著要出國。其它表現較多的年輕新人,蔣智賢、郭嚴文、林哲瑄、羅國輝比賽一結束全部都回小聯盟去了。看上他們的新球迷又怎麼會走進台灣球場?

這就是 2001 有效益,現在國際賽沒效益的原因。

除了榮耀、減役外,最能讓球員願意為國拼戰的原因是為了爭取國外球探注意。那麼亞運、洲際盃、世界盃、亞錦賽、八搶三為什麼要找旅外?旅外的已經不再需要國外球探注意,他們國際賽打再好也無助他們事業上的表現,沒有帶來傷害就謝天謝地了。

同理,職棒選手的事業在職棒場上。他們在職棒場上能夠出賽才是他們穩當的飯碗。同時也是球團經營者血汗錢的投資。以職棒球員「為主」組成的國家代表隊真的合適嗎?

陳金鋒當年得到國外重視的時候就是以業餘身份參加國際比賽,曹錦輝甚至以高中生的身份參加亞運。這才是國外球探想看到年齡層。現在台灣的環境短期內應該要讓國家隊陣容重回「業餘為主,職棒為輔」。台灣這幾年已經有努力把棒運重新向下扎根。

基層棒球隊數回升,每年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增加。以老經驗的職棒球員培養這群人成為國家隊的主力,才不會扼殺這些人的出路。而且這些人為了爭取球探注意也比較肯放手去拼。對國際賽也比較熱血。如果不幸無法出國,加入職棒也才能帶入新的球迷。

這才是組國家隊的王道。

也許會打不贏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的一線選手,不過沈重的說實話,就是找一堆旅外加上全部都職棒選手,一樣打不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sio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