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台灣離中國東南沿海這麼近,為什麼幾千年來漢人就是不知道台灣,反而是歐洲人捷足先登呢?

 

古時遠航船艦不管多先進,都要仰賴季風與洋流。首先,台灣在東亞島鏈地區中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地理和生態上,台灣自南往北以及北往南,有兩個重要的海流經過,其中最重要的是黑潮。較暖的黑潮從南而北,在屏東分叉,主要的部份順著台灣東部直達日本。另一部份則沿著台灣西部往北而去。洋流造成台灣十月到三月的時候從西伯利亞吹來寒冷的北風,五月到九月的時候從東南亞吹來濕熱的西南風。

 

980303f3 980303f2 

圖片來源:地球科學園地 -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吳明進 - 淺談夏季季風

 

如果參考鄭和下西洋的時間,七次下西洋中僅第一次於七月出發、第五次在六月出發,兩次都到越南占城停留。其於五次都在十月到三月間出發。這是以前商船下南洋的慣例,不過中國向來等待外國商船主動前往開戶港口,明末前較少商人主動航向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大本營在南京,但是艦隊航到閩江口才真正離開海岸線。而鄭和在下西洋之前一年出使日本則是在於寧波府鄞縣桃花渡在永樂二年(1404)四月出發。這些都符合季風的動向。

 

再參考其它有名的航海事件,遣唐使阿部仲麻呂在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十月出發回日本。似乎唐朝時對季風還沒有太多了解,結果碰上冬季的北風,明明要去日本的船,一吹就吹到越南去了。最後走陸路回到長安後,終生不曾回到日本。同行的鑒真和尚已經是第六次試著要到日本去。鑒真和尚第一次是因為政治因素不得成行,第二次一月想去日本風向不對,失敗。第三和第四次又是政治因素失敗。第五次從福州出發,在舟山群島搞到十一月才真正要渡海,再次風向不對,被吹到海南島。第六次又遇大風,同行的不是觸礁就是吹到越南,不懂海象真是多災多難。而且一旦被吹過台灣海峽都直接被帶到南海,並不會到達台灣,足見季風和洋流方向如此。

 

另外晉朝的法顯在 411 年的八月開始從錫蘭前往耶婆提國(印尼),結果海上遇到暴風船艙進水,在小島上勉強補洞,總共一百多天才到達目的地(可能已經十一月了)。在印尼待了五個月,多半是在等季風,可能是 412 年的三月後再搭船前往廣州。這次海上又碰到暴風,謎航了 80 多天,到了 412 年七月才上岸(這個日期很多說法)。本來要去廣州的船,居然已經跑到山東的青州。重點是,法顯從南洋回來的路上,似乎南洋的商人對季風較 300 年後的漢人還有概念。每次遇到暴風並沒有像唐朝去日本的船一樣被吹到反方向,只有朝北方被風吹過頭的。

 

因為中國前往日本的港口從唐朝開始就設定在寧波府,對航向台灣過於北邊。而前往南洋的港口不是在廣州就是在泉州,又過於南邊。加上海中有洋流和航行季節風的影響,除非已經知道台灣的方位,直向東北航行才能到達笨港(古又稱北港,今麻豆附近)。漢人無法剛好發現台灣,使得台灣最早被歐洲人發現,這也是歷史上的宿命吧。

 


 

相關連結:

竹板凳的漁瘟 -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0-西班牙人在台灣

竹板凳的漁瘟 -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1-文獻

Tonio Andrade -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Chapter 1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 (鮑曉鷗) - Spaniards in Taiwan I/II

郭弘斌 - 台灣人的台灣史

認識台灣 - 逐鹿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sio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