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職棒如何重拾球迷的熱情,讓大家再進場為我們加油?
我的回答:
對於鋒哥和許多球員們的努力球迷看得很清楚。固然現在民眾的休閒選擇比職棒初成立時多上數倍,諸如網路遊戲,上百台的有線電視,因此僅以當年的經營手法絕不可能在今日得到同樣的成果。所以台灣職棒前景的關鍵取決於球團對經營之態度與遠見。以下幾點詳加說明:
1:球場交通不佳
2:球團沒有落實主場制
3:球團不以賺錢為目標經營,抱著球團是廣告的心態
4:因此球團資源不足,對市場沒有了解
5:導致策略沒有針對訴求觀眾,無法開啟可能觀眾
球場交通不佳其實是觀眾流失最大的原因,也與之後幾點習習相關。鋒哥在美國比賽時應該有注意到美國的棒球場往往在市中心,交通方便,往往有捷運直接到球場門口。不然就是數條高速公路從球場邊經過。
台灣多數球場離市區過遠。當聯盟的主要觀眾是學生族群、無車族的時候,下課後要頂著尖峰交通趕往球場是熱中球迷才會做的事。今年台北區票房慘澹比較前台北市立棒球場,差別最大的就是交通。前往新莊球場非常不方便,天母也沒好到哪去。澄清湖對高雄學生來說更是遙遠。球賽結束時還要擔心公車回程班次可能已經結束。前台北棒球場,附近上班學生族步行可到,公車四通八達,大家自然願意觀戰。
以目前聯盟的核心觀眾為學生的情況,球場交通較適合有車的人前往觀賽,但球團策略和球場環境卻沒有針對30歲以上的族群。美國的球場常常是地標,甚至可當觀光景點。台灣球場設備差,視線差,動線差,對於五十歲以上的球迷場內可說沒有無障礙設施,餐點選擇少,建築老舊,甚至髒亂。比賽過程過於嘈雜,也讓年長的人卻步。後援會應該外野,而不是佔據內野。以美國為例,熱情過頭的球迷通常是坐在外野的。台灣棒球並沒有想要吸引更大更合適的族群。
球團無法阻止台北球場拆除,與球場的設備無法提升主因在於球團無意落實主場制。如果每個球團如La New、統一、興農有固定的球場便可結合縣市政府進行球場設備的升級。當球迷人數達到一定的水準甚至可以要求當地政府改善週邊交通。如果當然兄弟象選定了台北市立球場為主場,勢必能對馬英九市府的拆除做出適當的反彈。但是當時的職棒甚至短視到看不清拆除球場的後果。以 La New 球團在澄清湖的經營,我覺得落實球場改善已經初步收到效益。新麵攤進駐也收到了球員及球迷的好評。比賽至今澄清湖的現場觀眾是超過其它球場。而南部球迷遠超過北部也是前所未見的。
目前有些隊伍仍採取「遍地主場」策略。於是他們只能吸收到死忠球迷,也瓜分該地的球迷。重點是除了兄弟之外,採此策略會讓少數死忠球迷分散在各地。當這些死忠球迷大部份是學生,無法跟著球團移動時,最後能到現場的觀眾是少之又少。今年就連兄弟應該也見識到這種策略的盲點。
為何大部份的球團不落實主場制進而謀取 Casual Viewer 族群,擴展球迷基礎,卻又抱怨球迷流失,可是最終仍一年打過一年?
在台灣棒球絕對是一個可以賺錢的企業。就是職棒「慘澹」三百元(美金十塊錢)的內野門票若平均賣五千張。一場便有一百五十萬的收入,主客隊若以五五對分,一隊一年單以門票計算也有七千五百萬的收入。球員總月薪以四百萬超估來算,一年總支出為四千八百萬。若加入商品、轉播權利金等,收支打平可以預期。若能超過場場萬人,球團有心根本大有可為。
過去職棒景氣好時球團短視,現在景氣差時以「學生」為主要素求,一場十塊美金門票有沒有真的達到該有的觀球品質?在美國打過職棒的鋒哥心裡一定有底。台灣的球團只願考慮球賽的品質導至觀眾流失,卻把經營球場品質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樣會不會太鄉愿?對於一個企業的經營,請問市場評估,市場推銷在哪裡?有沒有用心的把職棒當「生意」看,球團抱著打廣告的心態一覽無遺。
球團母企業給球團有限的資源,不願投資球場經營主場制,從未認真評估棒球的商機和市場,就無法有效開發球迷。
球團又不尊重「球員資產」,無心經營明星球員,明星球員任意遭到釋出、減薪,球員基本權益不受尊重,球員甚至在台灣不算勞工,不經營屬地主義的情況下,球迷往往認同的就是球員,一但心灰意冷自然再也不回球場。一串串的惡性循環在球迷眼中如此明白,十八年來球團的行為只能用「故意不懂」來了解。
至於許多人認為職棒景氣是因簽賭,放水的疑慮而出現落差,個人覺得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草。對於 La New 兩次面對指控時的公開處理,個人給予肯定。這是唯一讓觀眾知道球團不會騙我們的方法。也可以把事情當做個案看待,相信球團的決心。但是過去有許多正值棒球生涯高峰的球員遭到「不明不白」的釋出,只是讓懷疑的球迷更加疑慮。
棒球到頭來是生意,我職棒元年就是虎迷,出國留學時只要鋒哥上大聯盟就有去現場看球。我也很希望棒球只靠熱情就能塞滿球場,但是當部份主導者沒有策略眼光,或是資本不足,偏偏就是不另尋資金,不放鬆球團組織,不以屬地主義經營時,球場甚至球賽的品質就只有持續低落。讓棒球在和其它休閒業的競爭上失利,讓球迷持續流失。十幾年來我對台灣職棒的環境想了很多很多,寫了一堆大概不符字數要求。但因為是鋒哥問的,想做最詳盡的回答。但願台灣職棒能永續經營,台灣棒壇才有正常化的希望。
我 (陳金鋒) 熱愛棒球,最大的目標就是為球迷全力以赴。去年回來台灣打球後,我覺得球迷仍然很熱情,隊員也都很認真,那種對中華職棒的感情,讓我覺得留在台灣很值得。比較台灣職棒跟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環境,我們都有一些感嘆,現在看中華職棒的球迷越來越少,很多人都在關心怎麼找回球迷、重新振興台灣的棒球。所以,我想問大家:我已經在球場等你,告訴我如何重拾你們的熱情,進場為我們加油?
獲得最佳解答的網友,我們將邀請你在4月28日當天到澄清湖球場來,享受當個外野手的滋味,看你能不能接住鋒仔的球!
我的回答:
對於鋒哥和許多球員們的努力球迷看得很清楚。固然現在民眾的休閒選擇比職棒初成立時多上數倍,諸如網路遊戲,上百台的有線電視,因此僅以當年的經營手法絕不可能在今日得到同樣的成果。所以台灣職棒前景的關鍵取決於球團對經營之態度與遠見。以下幾點詳加說明:
1:球場交通不佳
2:球團沒有落實主場制
3:球團不以賺錢為目標經營,抱著球團是廣告的心態
4:因此球團資源不足,對市場沒有了解
5:導致策略沒有針對訴求觀眾,無法開啟可能觀眾
球場交通不佳其實是觀眾流失最大的原因,也與之後幾點習習相關。鋒哥在美國比賽時應該有注意到美國的棒球場往往在市中心,交通方便,往往有捷運直接到球場門口。不然就是數條高速公路從球場邊經過。
台灣多數球場離市區過遠。當聯盟的主要觀眾是學生族群、無車族的時候,下課後要頂著尖峰交通趕往球場是熱中球迷才會做的事。今年台北區票房慘澹比較前台北市立棒球場,差別最大的就是交通。前往新莊球場非常不方便,天母也沒好到哪去。澄清湖對高雄學生來說更是遙遠。球賽結束時還要擔心公車回程班次可能已經結束。前台北棒球場,附近上班學生族步行可到,公車四通八達,大家自然願意觀戰。
以目前聯盟的核心觀眾為學生的情況,球場交通較適合有車的人前往觀賽,但球團策略和球場環境卻沒有針對30歲以上的族群。美國的球場常常是地標,甚至可當觀光景點。台灣球場設備差,視線差,動線差,對於五十歲以上的球迷場內可說沒有無障礙設施,餐點選擇少,建築老舊,甚至髒亂。比賽過程過於嘈雜,也讓年長的人卻步。後援會應該外野,而不是佔據內野。以美國為例,熱情過頭的球迷通常是坐在外野的。台灣棒球並沒有想要吸引更大更合適的族群。
球團無法阻止台北球場拆除,與球場的設備無法提升主因在於球團無意落實主場制。如果每個球團如La New、統一、興農有固定的球場便可結合縣市政府進行球場設備的升級。當球迷人數達到一定的水準甚至可以要求當地政府改善週邊交通。如果當然兄弟象選定了台北市立球場為主場,勢必能對馬英九市府的拆除做出適當的反彈。但是當時的職棒甚至短視到看不清拆除球場的後果。以 La New 球團在澄清湖的經營,我覺得落實球場改善已經初步收到效益。新麵攤進駐也收到了球員及球迷的好評。比賽至今澄清湖的現場觀眾是超過其它球場。而南部球迷遠超過北部也是前所未見的。
目前有些隊伍仍採取「遍地主場」策略。於是他們只能吸收到死忠球迷,也瓜分該地的球迷。重點是除了兄弟之外,採此策略會讓少數死忠球迷分散在各地。當這些死忠球迷大部份是學生,無法跟著球團移動時,最後能到現場的觀眾是少之又少。今年就連兄弟應該也見識到這種策略的盲點。
為何大部份的球團不落實主場制進而謀取 Casual Viewer 族群,擴展球迷基礎,卻又抱怨球迷流失,可是最終仍一年打過一年?
在台灣棒球絕對是一個可以賺錢的企業。就是職棒「慘澹」三百元(美金十塊錢)的內野門票若平均賣五千張。一場便有一百五十萬的收入,主客隊若以五五對分,一隊一年單以門票計算也有七千五百萬的收入。球員總月薪以四百萬超估來算,一年總支出為四千八百萬。若加入商品、轉播權利金等,收支打平可以預期。若能超過場場萬人,球團有心根本大有可為。
過去職棒景氣好時球團短視,現在景氣差時以「學生」為主要素求,一場十塊美金門票有沒有真的達到該有的觀球品質?在美國打過職棒的鋒哥心裡一定有底。台灣的球團只願考慮球賽的品質導至觀眾流失,卻把經營球場品質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樣會不會太鄉愿?對於一個企業的經營,請問市場評估,市場推銷在哪裡?有沒有用心的把職棒當「生意」看,球團抱著打廣告的心態一覽無遺。
球團母企業給球團有限的資源,不願投資球場經營主場制,從未認真評估棒球的商機和市場,就無法有效開發球迷。
球團又不尊重「球員資產」,無心經營明星球員,明星球員任意遭到釋出、減薪,球員基本權益不受尊重,球員甚至在台灣不算勞工,不經營屬地主義的情況下,球迷往往認同的就是球員,一但心灰意冷自然再也不回球場。一串串的惡性循環在球迷眼中如此明白,十八年來球團的行為只能用「故意不懂」來了解。
至於許多人認為職棒景氣是因簽賭,放水的疑慮而出現落差,個人覺得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草。對於 La New 兩次面對指控時的公開處理,個人給予肯定。這是唯一讓觀眾知道球團不會騙我們的方法。也可以把事情當做個案看待,相信球團的決心。但是過去有許多正值棒球生涯高峰的球員遭到「不明不白」的釋出,只是讓懷疑的球迷更加疑慮。
棒球到頭來是生意,我職棒元年就是虎迷,出國留學時只要鋒哥上大聯盟就有去現場看球。我也很希望棒球只靠熱情就能塞滿球場,但是當部份主導者沒有策略眼光,或是資本不足,偏偏就是不另尋資金,不放鬆球團組織,不以屬地主義經營時,球場甚至球賽的品質就只有持續低落。讓棒球在和其它休閒業的競爭上失利,讓球迷持續流失。十幾年來我對台灣職棒的環境想了很多很多,寫了一堆大概不符字數要求。但因為是鋒哥問的,想做最詳盡的回答。但願台灣職棒能永續經營,台灣棒壇才有正常化的希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