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興農牛隊的老闆楊天發提出台灣人口只能養四支職業棒球隊的理論後,很多人相信這樣的說法。這論點在網路上已經激辯多年,資深球迷們舉美國除了大聯盟也養得活小聯盟球隊和職籃美足冰上曲棍球美國職足等的例子來反駁這個論調。我想舉個比較合適的例子,不僅檢視台灣的職棒,也看看台灣的職業運動為什麼一直發育不良。
2007 年中華職棒大聯盟儘管獅隊在票房上非常小幅的成長,熊隊幾乎持平,總冠軍賽雖然連兩場塞爆可容納兩萬人的澄清湖球場,但季賽整體票房收入比去年又再下跌近 10%。季賽平均一場僅有 2,042 人進場。
這已是六年來最低,自 2001 年底世界盃後最低迷的一進,近乎1997年報鷹簽賭案後的慘景。更不幸的是連電視轉播的收視率都創新低。就連 2006 年職棒球員精銳盡出,多位球員不顧傷痛的勇奪台灣史上第一面亞運棒球金牌,也沒有出現期望的「國際賽效應」,讓努力的球團和球員不知道要怎麼做球迷才會進場。
也有球迷指出,八月份國民黨民代和組頭供出中信鯨隊數名球員配合放水案可能影響到票房。放水案已經到媒體懶得處理的地步,球團再度於末審前先判私刑,而且球團似乎趁機處理掉了幾位薪水較高的明星球員,背後好像另有內幕。
但是以數據來看,其實在此案爆發前票房就比去年低迷了。在賽程第一個月後就有熊迷指出,以歷年的逐月票房趨勢來看,今年票房會比去年少。最終的數字也和預測相差無幾,整體數據看不出這個案件是造成票房下滑的原因。
職棒觸礁,SBL 今年也面臨球迷不進場的窘狀,於是有人把矛頭指向經濟不景氣,好像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是民進黨政府一手造成似的。其實景氣不好通常人民更會把精神寄託在職業運動上。別的不說,五○年代生活困苦的時候,棒球賽不也是人山人海嗎?
問題在哪裡?真的是人口太少球隊太多?還是景氣不佳經濟不好?還是今年再度爆出簽賭水球新聞?我想用較少人提到的例子來做台灣職業運動的鏡子。
菲律賓職籃,Philippin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簡稱 PBA,1975年創立可說是亞洲的第一個職業籃球聯盟。1998年到2003年也曾經歷和MBA(Metropolit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兩聯盟惡鬥的陣痛期。
今年 PBA 有十支球隊,包括暫時領先的 Purefoods TJ Hotdogs(純正食品 TJ 熱狗隊)、第二名Sta. Lucia Realtors(聖塔路西亞房地產隊),最受歡迎的Barangay Ginebra Kings(巴蘭圭 芹那巴國王隊)等。有趣的是 PBA 並不採屬地主義,和中華職籃與 SBL 其實極為類似。
根據一個 PBA 討論串,菲律賓的巨蛋籃球場平均觀眾是 12,000 到 15,000。其它球場平均進場觀眾是 7,000 到 10,000。
也許這種數據不夠正確,許多資料指出 PBA 近幾年觀眾數跌到谷底,今年才漸漸復甦。 PBA 的官方網站最近發表了 06~07 球季的觀眾數據。到目前唯止 PBA 這個球季電視轉播收視率佔19%,平均進場人數是 7,219。和上球季比起來增加 15.15%,也就是說 05~06 球季平均進場人數是 6,125。如果這樣叫跌入谷底,那麼台灣職業和 SBL 的平均人數大概叫跌入谷底又被亂石砸到?
菲律賓的職業運動為什麼比台灣好這麼多?是菲律賓人口密度比我們高?菲律賓經濟比我們好?還是菲律賓政治比較穩定?還是菲律賓球隊少?
台灣的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十五名,菲律賓是第四十五名。拋開台灣的經濟被害妄想症,相信怎麼看都還是大東亞前幾名,菲律賓離台灣有段距離。菲律賓現任女總統艾若育 2001 年在軍事政變中接任,2005 年她的丈夫涉嫌賄賂案引發大規模示威, 2006 年有數次軍事政變想推翻艾若育,2006 年二月二十四號她還宣佈戒嚴,而菲律賓南方的共產武裝組織和回教武裝組織的內戰就不用說了。還覺得台灣很沒救嗎?沒關係,反正有被害妄想症又不犯法。
說了半天差別倒底在哪?
菲律賓重金聘請 NCAA 的球員畢業後到 PBA 比賽,大力塑造宿敵球隊的組合,塑造球員的球星形象。總之,就是行銷遠勝台灣。
台灣職棒在 2001 年世界盃後,幾位年輕球員被推上明星地位。廣告公司自動找上門來,許多球星出現在電視廣告中。廣告的主意也都相當出色。後來大家談起當年的職棒熱潮都只重視國際比賽的結果,但是當時球迷多我想和正確的曝光行銷有關。
舉些對進場應該有幫助的廣告例子:
鄭昌明的接橘子
陳致遠的騎機車去錯球場,後來戴機車安全帽上場打擊
三劍客的泡麵廣告
害得球團從 2003 年開始花了很多時間在「謀殺球星光環」上面。因為球員越有名就越難控制。很快的不但所有球員廣告都從電視上消失,台灣棒球又再度充滿了沒有個人特色的球員。其實台灣的職業運動如果懂得經營是一定有錢賺的。至少也不會到要收掉的誇張程度。而為首的球團不加速改進,讓球迷一直唸,已經造成了反效果,變成看職棒反而是「不流行的」。
看看菲律賓的職籃,台灣職業運動的火車頭如果失敗了,那幾位一直鼓吹縮小經營的老闆最後藉口又是什麼?
High到不行的總冠軍賽,金鋒雙響炮灌進五分打點,將台灣大賽推進第七戰
2007 年中華職棒大聯盟儘管獅隊在票房上非常小幅的成長,熊隊幾乎持平,總冠軍賽雖然連兩場塞爆可容納兩萬人的澄清湖球場,但季賽整體票房收入比去年又再下跌近 10%。季賽平均一場僅有 2,042 人進場。
這已是六年來最低,自 2001 年底世界盃後最低迷的一進,近乎1997年報鷹簽賭案後的慘景。更不幸的是連電視轉播的收視率都創新低。就連 2006 年職棒球員精銳盡出,多位球員不顧傷痛的勇奪台灣史上第一面亞運棒球金牌,也沒有出現期望的「國際賽效應」,讓努力的球團和球員不知道要怎麼做球迷才會進場。
國際比賽奪下金牌,球迷一樣不捧場
也有球迷指出,八月份國民黨民代和組頭供出中信鯨隊數名球員配合放水案可能影響到票房。放水案已經到媒體懶得處理的地步,球團再度於末審前先判私刑,而且球團似乎趁機處理掉了幾位薪水較高的明星球員,背後好像另有內幕。
但是以數據來看,其實在此案爆發前票房就比去年低迷了。在賽程第一個月後就有熊迷指出,以歷年的逐月票房趨勢來看,今年票房會比去年少。最終的數字也和預測相差無幾,整體數據看不出這個案件是造成票房下滑的原因。
職棒觸礁,SBL 今年也面臨球迷不進場的窘狀,於是有人把矛頭指向經濟不景氣,好像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是民進黨政府一手造成似的。其實景氣不好通常人民更會把精神寄託在職業運動上。別的不說,五○年代生活困苦的時候,棒球賽不也是人山人海嗎?
問題在哪裡?真的是人口太少球隊太多?還是景氣不佳經濟不好?還是今年再度爆出簽賭水球新聞?我想用較少人提到的例子來做台灣職業運動的鏡子。
菲律賓職籃,Philippin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簡稱 PBA,1975年創立可說是亞洲的第一個職業籃球聯盟。1998年到2003年也曾經歷和MBA(Metropolit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兩聯盟惡鬥的陣痛期。
今年 PBA 有十支球隊,包括暫時領先的 Purefoods TJ Hotdogs(純正食品 TJ 熱狗隊)、第二名Sta. Lucia Realtors(聖塔路西亞房地產隊),最受歡迎的Barangay Ginebra Kings(巴蘭圭 芹那巴國王隊)等。有趣的是 PBA 並不採屬地主義,和中華職籃與 SBL 其實極為類似。
根據一個 PBA 討論串,菲律賓的巨蛋籃球場平均觀眾是 12,000 到 15,000。其它球場平均進場觀眾是 7,000 到 10,000。
On a regular PBA game, average attendance at the Big Dome is around 12,000 to 15,000 spectators. Especially if it features games between the league's most popular ballclubs such as the Ginebra Kings, TNT PhonePals, San Miguel Beermen, or the Alaska Aces.
Other PBA arenas with average nightly gate attendances of 7,000 to 10,000 fans are the Cuneta Astrodome (limited capacity of 10,000 to 12,000), Philsports Arena (15,000 to 17,000), The Arena-San Juan (10,000 to 11,000), and other smaller basketball venues around the Metro. Championship games are always definitely full-packed.
As far as i recall, the lowest gate attendance at the Araneta Coliseum during a PBA game was 1,500 because of a typhoon.
也許這種數據不夠正確,許多資料指出 PBA 近幾年觀眾數跌到谷底,今年才漸漸復甦。 PBA 的官方網站最近發表了 06~07 球季的觀眾數據。到目前唯止 PBA 這個球季電視轉播收視率佔19%,平均進場人數是 7,219。和上球季比起來增加 15.15%,也就是說 05~06 球季平均進場人數是 6,125。如果這樣叫跌入谷底,那麼台灣職業和 SBL 的平均人數大概叫跌入谷底又被亂石砸到?
菲律賓的職業運動為什麼比台灣好這麼多?是菲律賓人口密度比我們高?菲律賓經濟比我們好?還是菲律賓政治比較穩定?還是菲律賓球隊少?
台灣的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十五名,菲律賓是第四十五名。拋開台灣的經濟被害妄想症,相信怎麼看都還是大東亞前幾名,菲律賓離台灣有段距離。菲律賓現任女總統艾若育 2001 年在軍事政變中接任,2005 年她的丈夫涉嫌賄賂案引發大規模示威, 2006 年有數次軍事政變想推翻艾若育,2006 年二月二十四號她還宣佈戒嚴,而菲律賓南方的共產武裝組織和回教武裝組織的內戰就不用說了。還覺得台灣很沒救嗎?沒關係,反正有被害妄想症又不犯法。
說了半天差別倒底在哪?
菲律賓重金聘請 NCAA 的球員畢業後到 PBA 比賽,大力塑造宿敵球隊的組合,塑造球員的球星形象。總之,就是行銷遠勝台灣。
明星球員 Mark Caguioa ,個人特色才叫「態度」
台灣職棒在 2001 年世界盃後,幾位年輕球員被推上明星地位。廣告公司自動找上門來,許多球星出現在電視廣告中。廣告的主意也都相當出色。後來大家談起當年的職棒熱潮都只重視國際比賽的結果,但是當時球迷多我想和正確的曝光行銷有關。
舉些對進場應該有幫助的廣告例子:
鄭昌明的接橘子
陳致遠的騎機車去錯球場,後來戴機車安全帽上場打擊
三劍客的泡麵廣告
害得球團從 2003 年開始花了很多時間在「謀殺球星光環」上面。因為球員越有名就越難控制。很快的不但所有球員廣告都從電視上消失,台灣棒球又再度充滿了沒有個人特色的球員。其實台灣的職業運動如果懂得經營是一定有錢賺的。至少也不會到要收掉的誇張程度。而為首的球團不加速改進,讓球迷一直唸,已經造成了反效果,變成看職棒反而是「不流行的」。
看看菲律賓的職籃,台灣職業運動的火車頭如果失敗了,那幾位一直鼓吹縮小經營的老闆最後藉口又是什麼?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